网站首页 > 仓储配送> 文章内容

构建现代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全局能力(组图)

※发布时间:2021-1-2 20:34:44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在2012年首批职业教育齐鲁名校长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中,我市分别有7人和13人入选,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3%和18%。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,青岛市代表队获得22枚金牌,46枚银牌,25枚铜牌,金牌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代表队中名列第六。在各级大赛中获的选手,均被企业高薪聘用。青岛职业教育明显位于全国职教的第一方阵,青岛市关于统筹、办学模式等一批经验在全国推广。

  多年来,在市委、市的正确领导下,市教育局从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,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,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统筹规划、全面推进国家高职综合和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试点,实现了内涵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。

  1.统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。一是市级顶层设计。2012年以来,市委、市先后出台了 《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创新的意见》、《关于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意见》等文件,确保职业教育在规划上优先安排、在投入上优先保障、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。二是合理确定教育结构。我市多年来一直保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,高中段普及率达到96%以上。三是实施整体推进。建立了青岛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,协调教育、人社、财政、发改等部门,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发展,在教育费附加使用、基础能力建设、招生计划和录取等方面一并考虑、整体推进。四是完善激励机制。对国家中职发展示范校建设、校企一体化办学项目、校外实习、市级精品课程等进行专项励。

  2.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。全面实施了以名牌专业、名牌学校为主要内容的“双名牌工程”,通过统筹规划、集中财力,建成了一批与青岛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。目前,全市共有国家级发展示范学校13所,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数量最多;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6所,省级4所;有全国首批示范专业3个,省教学试点专业36个,青岛市级名牌专业104个。

  3.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。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障范围,全面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%、地方教育费附加20%用于职业教育的,制定并落实职业学校生均700元的公用经费标准。2012年,青岛市财政预算内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达到17.85亿元,比2010年增长92%。三年来,青岛市共有25个实训项目获中央支持,中央财政支持3840万元;同时青岛市级财政建设了15个市级校内实训,项目总预算金额6000万元。

  4.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。按照全域统筹的要求,始终抓住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重点不放松,每年从市级职教经费中列出1400万元支持农村职业教育。通过异地置换、撤并薄弱偏远院校等方式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,使职业学校向市区和中心城区集中,形成与青岛经济结构更加匹配的职业学校布局。目前,所有区市均建有1-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;除崂山区外,各区市均有1-2所国家发展示范校。其中,总投资5亿元、整合6所学校的胶南职业教育中心已投入使用。胶州市实行5校合一,建成了总投资2.7亿元的职教中心。通过撤并设在乡镇的职业学校,使农村公办职业学校由40所合并成11所,校均规模由1500人增至4000人。

  5.统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。紧紧围绕全市蓝色引领、全域统筹、创新驱动战略,积极开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,加大计划投入、增加学校布点,初步实现了全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、办学层次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。目前,全市具有“三二连读”招生资格的学校由2012年的17所增加至26所,招生计划由5200人增至6800人;2013年,我市的青岛华夏职教中心、青岛电子学校、省轻工工程学校3所中职学校与青岛科技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与本科教育“3+4”分段培养试点工作, 3个专业招生140人,生源质量优良,这些起到了提高中职吸引力和减轻普高招生压力的双重效果。分段在全市统筹了中高职专业联盟建设,由高职院校牵头,吸收中职学校及行业企业积极参与,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,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、课程设置、实训实习等六方面加强衔接和沟通。支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区(市)中职学校合作建立高职分院,扩大优质高职辐射面,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。

  1.深化“主导、行业指导、企业参与、学校自主办学”为主体的办学体制。建立了理事会(董事会)或咨询委员会等制度,通过理事会(董事会)之间以专业和资产为纽带的深度合作,形成了职业学校、行业和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新机制。轻工工程学校与上海松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的方式,在校内成立了青岛松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,学校教师参与工艺流程研发和项目,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加工,学生进入公司顶岗实习,公司成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车间。青岛商务学校与青岛东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1400平方米的“物流实训”,集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、口岸物流实训中心、航空物流模拟实训中心为一体,实现了生产与教学一体化。

  梦到手机丢了

  2.深化以“工学结合”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。一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。组建了现代制造业、旅游服务业、金融业、电子信息业、汽修业等5个市级职教集团和西海岸职教集团等区域性职教集团。全市有80%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入了职教集团,涵盖了92%的专业和90%的学生,参与集团化办学的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。

 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。积极推进以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、顶岗实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,形成了将“双元制”与青岛本土相结合的具有青岛特色的“双元制”模式、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“实境耦合”人才培养模式,以胶南高职校为代表的“半工半读”模式,全市职业院校普遍通过“冠名班”等形式实施订单培养。

  三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。配合中德生态园建设,积极培育青岛职业教育的“特色”,争创中德职教示范。2012年,与焊接学会合作首次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,开展了焊接学会焊接指导教师培训,并与其合作建立了国际焊工培训。目前,首批15名教师已经获得国际焊工培训师证书。我市职业院校与美国、、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和中国、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长年开展教师交流培训、国际学生交换、和专业共建等活动。全市90%以上的中职学校和全部高职学院均有国际合作项目。2013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在我市设立中德(青岛)职教合作示范(以下简称“合作”),“合作”办公室设在青岛市教育局。这样,我市成为继上海、重庆之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在华设立的第三个 “合作”。 “合作”的设立搭建了我市职业教育对外合作的有效平台,为我市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、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  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。全面建成了市教育局、区(市)教体局和学校一体的教育城域网络,通过实施“校校通”、“班班通”和“教师人手一机”工程,职业学校校园网覆盖率达100%。开发建设了中等职业教育城域网平台,在汽车维修、数控技术应用、旅游等专业,开发、引进了一批仿真软件,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  1.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。一是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专业链。按照专业对接产业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、学校办学对接区域经济的原则,我市近两年共新增64个为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,撤并了12个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。从2012年开始在驻青高职院校中每年遴选10个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、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。

  二是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机制。推进教学,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,制定了15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基本要求,开发了60门精品课程,全市评选推广了14个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优秀教,每年开展100节城乡交流观摩课活动,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。

  2.提高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能力。一是提高技能人才对口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。近年来,我市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,毕业生得到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,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%以上,很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。

  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。把“立德树人”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,深入开展“文明修身”工程,着重开展职业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教育。青岛旅游学校等4所职业院校德育案例在教育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集中宣传展示。2013年轻工工程学校 “自铸成金”等8个学校的德育品牌经评选后成为青岛市德育品牌。

  三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。建立了具有职业院校岗位特点的专业教师、实习指导教师招聘机制,重点招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才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,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、校企交融的“双师”结构专业教学团队。